近日,海銀資本、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鈦媒體聯合主辦的首屆“鈦•邊緣”創新大會夏季峰會在京舉行,來自美國的數位高科技企業領袖和中國的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一堂,共話“中國制造聯手美國高科技的未來”。
參加此次峰會的美國高科技企業,大多是海銀資本長期關注并投資的企業。比如無線充電技術公司WiTricity、太陽能科技公司1366、空氣壓縮儲能公司Lightsail、私人太空飛行公司XCOR、飛行汽車生產商Terrafugia、可穿戴設備公司MC10、表情互動機器人Hanson Robotic、硬件生產制造網絡平臺CircuitHub、讓盲人重見光明的生物科技公司Wicab、讓脊柱殘疾人重新直立行走的外骨骼醫療設備公司Rex Bionics等。
此次峰會是這些美國高科技企業“組團”來華的第三站。此前,海銀資本已帶領這些企業訪問了杭州和廣州,與當地的企業家、政府探討美國高科技和中國制造業聯手的廣闊前景。
海銀資本創始人王煜全表示,希望通過這一系列活動,讓美國高科技企業和中國制造企業對接合作,幫助美國高科技企業走出瓶頸期,同時實現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小公司,新的美國創新引擎
“以Witricity、1366、Lightsail等為代表的這些中小高科技企業正在成為美國的創新引擎。”王煜全說,隨著1980年美國拜杜法案的出臺,降低了美國中小企業獲得高校科研成果的門檻,大批美國中小企業從高校科研機構獲得專利授權,成為美國式的“萬眾創新”。
由于在政府資助的研究發明中,發明人也有權分享專利授權許可收入,而且小企業有優先獲得轉移許可的權利,中小創新企業逐漸成為新的科技創新主體。不過,作為美國創新主體的中小高科技企業在井噴式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了瓶頸:批量生產能力不足、融資能力有限。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了大量外國公司進入中國,以此獲得了強大的制造能力,建立了完整的制造業生態環境,積累了大量的資本。
高科技,中國制造的新動力
中國制造在為美國創新瓶頸提供一個“解”的同時,也為中國制造瓶頸提供的了一個“解”。中國制造業在過去30多年迅猛發展的同時也遭遇了困境,出現了科技升級能力不足的問題,相應的制造業投資也出現了下滑。
日前,國務院提出的“中國制造2025”戰略,指出制造業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要抓住機遇實現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這一轉變需要借助美國的高科技。
事實上,中國政府、企業家都已認識到了聯手美國高科技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此次美國高科技企業的訪華行動,受到了企業和政府的熱烈歡迎。”王煜全表示,基于美國企業和中國企業、政府的積極反饋,海銀資本計劃在今年10月份在美國波士頓舉辦中國制造對接美國創新的大會。
海銀資本的這一系列對接活動受到了中外媒體的廣泛關注,包括《財富》、《福布斯》、《經濟學家》、《波士頓商業評論》在內的很多媒體都對此表示看好。
資料整理:杭州伍方會議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