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在成都舉行
行動十年 啟動之年
11月16日至18日,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指導,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和“一帶一路”可持續城市聯盟配套會議在成都拉開帷幕。本屆論壇以“推動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建設開放共享的未來之城”為主題,聚焦新形勢下未來城市發展新需求,搭建政府、城市、企業之間的交流對接平臺,致力于幫助城市實現在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資源利用及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蘇偉和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Maimunah Mohd Sharif分別做開幕致辭
2020年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十年”正式啟動之年。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17個目標下,還有169個小指標和230余個行動方案。這17個指標旨在探討未來人類生存發展所必須要面對的一些突出問題和焦點問題。成都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中,公園城市的生態優勢、治理效能和活力韌性進一步彰顯,成都成為全國感染率最低、活力秩序恢復最好的城市之一。之前,聯合國人居署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是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落實,以及幫助全球找到一個抗擊疫情和恢復經濟的創新解決方案。用實踐的活動去改變事物,成都傾全力打造公園城市,將理論融入實踐,為世界城市未來發展提供范本,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探路者”。
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雷澤接受記者采訪
著名城市經濟學家、哈佛大學教授愛德華·格雷澤接受采訪。其代表作《城市的勝利》將城市稱作“人類最偉大的發明”,是人類未來的出路。但疫情帶來的“社交距離”與聚集似乎有著根本性的沖突,城市可持續發展是否需要尋求新模式?
格雷澤始終認為,城市是一個創造奇跡的地方,它讓生活在這里的個體互相學習、協作、買賣、創新。“當下的城市比過去的絕大多數世紀都更為安全,直到新冠疫情的到來,證明了我們生活的城市依然具有很高風險。”格雷澤表示,城市需要建立預警系統,在疫情發生時能更快切斷城市交通網絡、貿易網絡、人類交往網絡,并以謙卑的態度對待疫情,迅速摸清疾病的傳播渠道和速度,提前準備更多的醫療資源“備戰”。新冠大流行正在如何改變城市?格雷澤用數張數據分析圖來證明了經濟下滑的必然趨勢,企業陷入困境,公共交通和旅游業等領域面臨挑戰,居家辦公讓部分人放棄了面對面的工作。但他認為,這并不意味著城市的價值在降低,人們不再需要城市的集聚效應。從走出城市到回歸城市,歷史走過這樣的演進,歸根結底,人們需要更多的情感連接和創意激發。“技術的出現不應當是抑制人的交流,而是應當增進人與人、人與技術之間的理解和交流。”格雷澤說,疫情之后失業率上升最快的是制造業,而服務業表現得并不明顯,他預測,服務業不會長期遠程辦公,未來消費城市的重要性必須再度提及。“盡管城市作為連接樞紐的優勢在很長時間內都會受到抑制,但人們愿意住在更愉快、健康、和諧的地方,讓我們重新考慮城市如何與自然、與社區更和諧, ”格雷澤說,線上的交流是不可能完全替代線下的交流,尤其是對創新活動而言,創新需要觀點的碰撞,尤其是不同文化、不同學科之間的觀點碰撞。“城市依然是值得投資的地方,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和智慧,城市奇跡的時代并沒有過去。”
第四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開幕式現場
公園城市 探尋可持續發展的成都實踐
今年1月,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支持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從國家戰略層面賦予了成都新的歷史使命。“這既是對成都建設發展模式的充分肯定,更是對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建設現代化城市,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城市的戰略指引。”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核心要義就體現在新發展理念、公園城市、示范區三組關鍵詞。
諸多業內專家學者認為,建設公園城市示范區將有利于系統破解大城市病,探索現代城市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的新型發展之路,有利于創構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更好回應人民美好社會需求。
成都以創新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培育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能。成都將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突破口,致力于打造最適宜新經濟發育成長的城市。建立要素市場化配置、創新主體、梯隊培育為標志的政策體系,完善城市機會清單,讓城市未來場景實驗室共建機制,新經濟總量躋身中國所有城市第三位。堅持空間集聚要素集中,創新生態鏈,成都規劃建設66個產業功能區、14個產業生態圈和1000萬平方米的高品質科創空間,加快西部科學城的建設,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
以協調為高標準規劃原則,構建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空間格局。成都堅持優化城市總規,編制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及建設,依據資源稟賦優化區域功能,構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的差異化格局。
以綠色為高品質建設的標尺,厚植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本底。通過構建綠道生態綠地,強化龍門山生態保護,沿中心城區核心區環城高速公路兩側500米打造環城生態區,建設4000公里的天府綠道。城市建城區綠化覆蓋率達43.5%。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生態價值轉化路徑,優化價值核算體系,建立生態綠地帶動土地增值資金,運營植入生態綠地的物業、文化、旅游、體育設施來平衡管理,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投入生態建設的積極性。
以開放為高水平營城的路徑,提升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樞紐能級。成都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落實省委“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部署,構建國際航空和鐵路大通道,推動通道供應鏈產業融合布局發展,打造“一帶一路”供應鏈樞紐城市。以自貿區為載體,加快國際投資貿易平臺建設,積極推進與聯合國專業機構和能源基金會、宜可城等國際組織的交流合作,建成中國歐洲中心等對歐合作平臺。
以共享為高效能治理的方式,強化公園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韌性水平。共享是城市發展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成都全面推進智慧治理,加強物聯網感知體系建設,完善數據節點,建成投運市網絡理政中心、天府健康通平臺,建立交通城管環保等17個智慧化應用系統,創新公共服務方式,推行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管理和動態調整制度,探索形成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多元參與的格局。
和諧發展不斷提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級
11月14日,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正式對外公布,《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夏秋季2020.07.01—10.31)》出爐。該《報告》顯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只,相較一、二季度261種不重復記錄56種,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故事,是“天府之國”延續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寫實。黨的十八大以來,成都堅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斷提升城市經濟、社會和自然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級。
確立城市可持續發展新格局。成都調整城市空間布局,重塑產業經濟地理,加快構建“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差異化空間布局,推動城市格局實現由“兩山夾一城”到“一山連兩翼”的千年之變,為城市永續發展創造廣闊空間。加快完善“兩山、兩網、兩環、六片”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嚴守“三區三線”,確保到2020年全市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占比不低于78%。高標準編制公園城市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加快生態價值轉化機制研究,高水平舉辦公園城市建設論壇,積極探索可持續引領城市發展新模式。
著力構建可持續發展經濟體系。堅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加快構建產業生態圈、創新生態鏈,推動全市66個產業功能區錯位發展。重點發展“五大先進制造業”“五大新興服務業”等創新驅動、環境友好型產業。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突出發展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流量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經濟形態,著力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就業容量和環境質量。
全力打造更可持續的資源環境承載體系。建設清潔高效的能源利用體系,持續推進節能減排降碳,強化能源消費總量、強度“雙控”。加快能源消費結構調整,加快建設清潔低碳能源生活區。以全域生態資源為美麗宜居公園城市之“底”,持續推進全域增綠,加快構建五級城市綠化體系。持續實施大地景觀再造、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深入開展生物多樣性調查研究,完善野生動植物監測管理體系,實現精準化、差異化保護。
倡導更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成都全面推進綠色生產,加快傳統產業智能化、清潔化改造進程,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積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加密軌道交通、城市公交線路網絡,完善中心城區慢行系統,打造綠色交通體系,推動交通出行結構向“軌道+公交+慢行”轉變。推行公共機構綠色辦公,全面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運、分類處置。(會議公司、年會策劃公司、活動策劃執行公司——伍方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