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廣闊、任重道遠”這是當前中日兩國企業在環保節能及新能源領域內的合作現狀。
兩國企業在該領域內極強的互補性和巨大合作潛力毋庸置疑。日方擁有國際領先的環保技術、且將技術出口作為本國產業的未來支柱大力扶植,數以萬計的相關企業瞄準中國市場躍躍欲試。而中國政府推出第12個五年規劃后則急需引入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突破環保瓶頸。
然而,現實中兩國企業的合作之路卻并非人們預想的那般“水到渠成”。如何跨越屏障仍是擺在中日兩國前的共同課題。
意外的低成功率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中國國內6大城市開設的“日中節能環保商談窗口”自2008年4月到今年7月間共為1003家日本企業提供了從信息咨詢到合作對象斡旋等各類服務。但最終在中國市場落戶或當地企業實現“聯姻”的則屈指可數,絕大部分都以各種原因中途夭折。
日企在對華技術轉讓方面不可謂不積極。究其原因,對于很多企業而言中國市場關系到未來存亡。“繼續留在日本國內沒有活路,而投資海外、中國市場是首選”,JETRO環境產業課的高山博如是分析日本環保企業面臨的市場環境。09年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金融動蕩及其后產業界的持續低迷讓經營本已艱難的中小企業如履薄冰,“走出去”成為拓展未來的最大希望。同時,各國勢力在中國展開的“割據戰”也讓日企感到焦慮。同具備技術優勢的歐美企業,以及依靠低價和政府后盾大舉進軍的韓國企業容不得日企瞻前顧后。
盡管如此,敲開中國市場的大門卻絕非易事。“最大的障礙是轉讓成本和知識產權保護”,高山先生介紹稱。日企擁有世界一流的環保技術,但成本偏高卻是不爭的事實。“加之兩國企業的談判方式明顯不同,往往在尋價階段就會出現5、6倍懸殊差距。結果使雙方都望而卻步”。另一方面,中國國內尚存漏洞的知識產權保護體制也是日本企業舉足不前的原因。的確,數十年研發、積累的技術出現流失或被仿制品所取代,這種風險是致命的。
中小企業展會開拓未來
如何才能改變“雷聲大、雨點小”的現狀呢?希望似乎寄托在中、小企業身上。
08年以后日本政府曾一度借鑒歐美模式嘗試采用“大集團作戰”的方式進入中國環保市場。即大企業集團為主,匯集國內相關技術、人員和運營力量主攻中國各地的城市能源供應、給排水處理系統等大型項目。但由于日本國內技術和運營分離例如大企業統籌市場營銷、關鍵技術中小企業掌握、而最終運營則由地方政府公務員負責,且技術出口的成本隨著政府和大企業的參與攀升,“集團模式”并未獲得預期成效。在此背景下,推進中小企業的對華技術出口成為更加現實的選擇。事實上,自上世紀6、70年代以來,日本的眾多核心環保技術始終儲備在植根于各地方的中小企業。且較之大集團、他們擁有價格優勢,而這正是中國企業最需要的。
除了降低成本,“增進相互理解”也是關鍵。高山先生指出,日本政府正在傾盡全力提高中小企業及技術在中國市場內的被認知度。其方法之一是指在提供“聯姻”渠道的展會。JETRO今年10月以后每月都要在中國國內舉辦以環保、節能為主題的大型企業交流會。例如10月20日于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召開的“第一屆環境節能企業合作洽談會”將匯集50數家日本和上海地區的主要經貿機構、企業。11月1日和9日還將分別在上海新國際展覽中心、廣州琶洲館進行以水處理、污染防治等為主題的工業博覽會和清潔能源產品展。“持有具體目標的企業展開1對1面談,這種方式是促進合作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高山先生稱:“如果成本相對低廉、操作更加靈活的日本中小企業能夠成為中日環保合作領域內的主角,雙贏的局面或將在短期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