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是會議會展業旺季。專家指出,會議會展業已成為我國城市經濟發展的“綠色增長點”。
競爭激烈
“我不在中國開會,就是在去中國開會的路上。”中國網民“義務”為外國政要和商務人士量身打趣的順口溜,形象地勾勒出中國會議市場的“繁榮”景象。
作為北京會議舉辦場所的代表,初步統計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國家會議中心累計實現凈利潤5000多萬元。
據國家會議中心總經理劉海瑩透露,2012年國家會議中心已簽約承接會議130多個,展覽50多場,預計會展項目將為國家會議中心帶來不菲收入。
“因為這個行業進入門檻很低,會議業已經成了一片"紅海",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劉海瑩說。
帶動力強
“會議產業具有綠色低碳、帶動力強、影響面廣等特點,發展前景廣闊。”北京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魯勇說。
為了進一步整合會議產業資源,北京旅游委正式發起成立北京高端旅游與會議產業聯盟,將會議會展產業鏈上的會議與活動場所、會議組織機構、跨國公司、旅游教育、專業媒體,以及中醫養生、郵輪修學教育等專項旅游從業機構和相關單位納入聯盟。
為加速高端會議產業的發展,上海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已連續數年聘請 “上海會議大使”,在各自專業領域發出聲音,爭取更多高端會議到上海舉辦。
成都和杭州的會展業也備受關注。近年來,成都和杭州相繼提出打造“會議目的地”的目標,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會議獎勵旅游業發展的政策。
由大變強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認為,我國現在是會議大國,但還不是會議強國,和國際著名會議城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商業會議少,行政會議多;國際會議少,內部會議多。主要原因在于,我國的會議產業尚未充分市場化,具有國際知名度的會議品牌不多。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會議產業要實現市場化,關鍵在于讓民營企業充分參與會展業的市場競爭。“現在往往是國企承辦一些會展,民營企業僅僅是參與,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并沒有充分發揮民營企業的實際作用。然而,沒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就很難產生 "知名品牌"。”
劉海瑩認為,在市場化的基礎上,每一個環節的專業化將大大提高會議的質量和品牌知名度。“與此同時,會議產業很多是交叉的,只有上下游協同合作,才能提高產業鏈的整體效率和管理水平。”